一年前,我对许多事情都会想同一个问题,本质是什么?
那时是以程序员的思维来思考的。
而这段时间,有时会想,物质生活到底是什么?那么多人共同选择的追求,是否真值得去追求?
现在我依然想不透这个问题,但是我想,它大概和写代码是一样的。我认同优秀的程序员会去追求优雅的代码,并且从从业经验来看,确实也是值得的。那么同比类推,对更高物质生活的追求,大概也是值得的。
我想想对于一个人,通过努力得到更高的物质条件,这真是太好不过的了。但同时我仍抱有疑问,如果这个物质条件是贷来的,需要未来的几十年来还,那是否同样值得?
这个问题,就已经不同于前面的代码问题了。优雅的代码本身正是为了减少技术负债的积累,而更高物质生活的追求却会带来负债,这便是两种互相背离的情况了。这样一来,就不能再用代码的设问来敷衍这个拷问我心的问题,只能另找答案了。
我尝试一下往源头找。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物质条件?是为了自己能够过更好的生活吗?是对的,但不全部是。如果仅是如此,那么对于彼时的我,租房好过买房,对于非刚需用车的人,租车胜过买房,无论如何,这两者都明显更具性价比。
但从家庭生活上来看,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够都被满足,那无疑生活可以提高一个层次。只是当能力无法胜任的时候,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负面效应。这负面效应,我认为是来源于被提高的物质条件与被提高的物质负债之间的失衡。简单来讲,一个天平上,一边放着当下正享受的物质条件,一边放着需要偿还的物质负债,当偿还负债的人的不能满足偿还要求,负债就会积累,天平跟着失衡,看起来是物质条件轻于物质负债,那么就会感到得不偿失了。长期以往,必然造成其他生活矛盾与问题。
那能否不去追求呢?显然做不到。因为人是群居动物。低条件也能生活得过去,但群居的人总是想着往上走。这时候天平的两边就换成了希望与现实,当希望比现实高时,如果不去提高现实,终究现实会被踩下,而希望则高不可及。彼时,遇到的生活矛盾大都可以归咎于两边的差距。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,大概是此道理。
这么一想,对更高物质的攀求,就是一个家庭不得不做的选择了。毕竟,总希望后代更胜自己,那也就希望,他们起点能胜过自己。因此,当感到不值得时,如果改变不了困境,就只能改变自己了。如果生活适应不了自己,那也就只好自己去适应生活。即便天秤失衡,也只能去尽量改变。古人不是亦有云:人有逆天之时,天无绝人之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