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笔稿纸的书信往来,曾是少不更事时所憧憬的一种私密交流的方式,却因时代的变幻与科技的迭代,成为了一种未成为经验的记忆往事。诚然,现今的各种即时通讯的工具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感,也让相隔千里犹如当面见聊一样。但是碎片化的交流,也减少了人的深度思考。交流成为了聊天,多了些戏谑,少了些倾心。看着是方便了两人的通信,但随时随地都可交谈的方式,也让人在发言时少了些深思熟虑,话题绕于热点,而言语浮于表面。许多时候的观点,更像是转述所看到的人云亦云。所以,我会在想,这究竟是减少了空间的距离,还是增加了心与心之间的落差?
而我此时这种返璞行为的心血来潮,可算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?或者是与卡辛斯基的一些思想的异曲同工?只不过我未着火入魔,也没有萌生过那些极端的想法。毕竟做过那么多年的程序员,我还是相信科技改进生活,并坚持科学造福社会的观点。
所以,也可能是我思想的贫瘠,造成了自己对深度思考的一种恐慌,才如此迫不及想地想用一种古老的方式,来改变自己吗?大概吧。这样的思想与言论,大概会在近二十年前的那种氛围下与同桌或个别好友交流吧?之后的闭口不提乃至不想,又或许算是人的一种成熟标志?毕竟属于所谓的“学会了藏心事”。
初次笔会,尚不习惯,总觉辞不达意。许多话题未能提及,只好留与下次。望一切安好。
第一封信
|
|
0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