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面包店的橱窗被人给砸了,当店主冲出来时,肇事者跑了,只剩下围观的人。那些人互相议论,宽慰店主人说,玻璃虽然破了,但这也有好的一面,想想看,这下对面玻璃店就又有生意了。玻璃店赚到了钱,又会去买别的东西,别的商家同样有了收益,又进一步去更多的商家消费。这样一说,破了的橱窗经济刺激了经济,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长。如此下去,得到的理论便是,砸橱窗的人,不但不是坏人,反而是促进了社区的繁荣的贵人。这便是破窗谬论。
但若是这个谬论成立,那一个地区如果想要经济增长,何必等到有人来砸烂橱窗,找人去打砸就好了嘛。
仔细分析一下,如果这个面包店的橱窗不被砸坏,那店主可能拿着这钱去做套西装,但现在却不得不花在了玻璃上,对店主来说,虽然补了玻璃,却因此少了一套西装。而对这个社区而言,虽然玻璃店的收入是增加了,但是做西装的店也因此少了一笔收入。也就是说,玻璃店的收入,只不过是从做西装的店转移过来的而已,整体上,社区并没有增加额外的收入。这就好比是经济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一样。
《一课经济学》整本书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讲的,如果以四个字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,那就是“破窗谬论”。破窗谬论表现在社会发展中的很多个方面上,尽管许多人可能对此视而不见。比如政府投入资金兴建某个工程,看似给许多人带来了工作机会,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繁荣,但假如不兴建,那这些资金可以去投资别的方面,给其他的方成带来经济增长,给其他的人带来工作机会。因此,这种投资不见得刺激了整体的经济发展,只是两个局部之间的机会转移。一个地方获得了收益,而另一个地方则被剥削了这样的机会,仅此而已。
在我看来,这样的谬论存在的本质是这种机会上的守恒。如果只有一个收获的机会,我们把它给了甲,乙就没有了这种机会。在看到甲进步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要注意到因此少了一个进步契机的乙。在看到余额宝收益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知道因此减持的基金或国债上的收益。
把这种守恒再延伸一下,设想在商品贸易中,我们进了一批高利润但小众的货去做交易,可能赚得一笔收入。如果用这些钱去做利润不是很大但更大众的交易,我们可以更快地收回资金再进行下一笔交易,最后的收入也不一样比前者低。
最后回归主题。看社会看做一个整体,如果本质上没有新增的机会,那么对现有机会的分配只是在不同局部之间的转移。在看到得到机会而快速发展的那一部分的同时,还要能看得到其他的部分因此发展的缓慢,更不应该为了支持能得到机会的那一部分,而刻意去破坏别的地方,那样对整体而言就不是守恒,而是损失了。